天然砂石是天然岩石遭受地质作用自然风化后,破碎的岩石经过大自然的搬运、分选形成的可直接开采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砂石产品,影响砂石物理化学稳定性的Si02含量大于75%,是基本建设工程中用量非常大的一类材料。但经过长期的过度开采,天然砂资源在迅速减少,有的地区天然砂已枯竭或接近枯竭;为了保持自然景观、保护耕地、保护江河堤坝、维护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地区与河流已禁止采砂活动。
在美、英、日等工业发达国家,使用人工砂(机制砂石)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已有30多年历史,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比较普遍,关于机制砂石的材料与试验、使用标准已相当完善。而我国在建筑方面采用机制砂石从20世纪60年代已经起步,但是河砂、江砂等天然砂的使用还比较普遍,1973年国家建委在贵州省召开了机制砂石在混凝土中应用的论证会,通过建材业和建筑业的经验交流,肯定了研究成果,并制定了《机制砂石混凝土技术规程》。自此,机制砂石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
随着建筑业发展和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视,建筑市场用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上要求越来越高,而合格的天然砂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引发的工程质量,破坏农田、水利资源问题日趋严重,砂生产也因资源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建筑用砂的质量和数量对建筑市场的影响日益明显。承认人工砂合格的建材地位并加以规范利用是势在必行。

机制砂是人为选定的原料,材质均一、稳定,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与原料是一致的,没有天然砂那样复杂。砂粒清洁,无泥质和其他有害杂质,性能稳定。
粒度级配良好一种机制砂,一个细度模数,只对应一个级配。它的细度模数和单筛的筛余量成线性关系。只要通过测定,建立线性关系式,测一个单筛的筛余量,便可准确、快速地求出细度模数。而一般天然砂,一种细度模数,可以有多种级配。细度模数可以人为的通过生产工艺来控制,按用户要求来组织生产,这是天然砂所不能做到的。
资源再利用 取材便利天然砂分为河砂和海砂,经过多年的开采,有的地区已枯竭或接近枯竭。而生产机制砂可使大量废石资源再利用。据了解,全国各地的一些采石矿经多年开采,尾矿(石屑)废弃,堆积如山,既污染环境占用土地,又浪费资源。还有大量河道卵石,基本没有利用。生产机制砂是变废为宝,既充分利用资源,解决了砂子不足的难题,又处理了大量尾矿、卵石;既减少了污染、清理了河道,又增加了财富,可以说是统筹兼顾,一举数得。 同时,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有利于机制砂工业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既减少运输费用,又减少生产费用,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机制砂的坚固性能比河砂稍差,但仍达到GB/T141684293标准的优等品指标,在普通混凝土中使用不存在问题。但在经常遭受摩擦冲击的混凝土构件中使用,除需要掺用外加剂,还应控制混
通过水泥试验、砂浆试验、混凝土试验,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与天然砂无大的区别,一般来讲,同坍落度的前提下,机制砂的用水量要稍大些,但要根据施工条件、结构物、运输等综合考虑。[详细]
工艺流程:大块石料经料仓,由振动给料机均匀地送进颚式破碎机进行初步粗碎,粗碎后的石料由皮带机输送至反击式破碎机进一步破碎;细碎后的石料由皮带机送往成品料堆;不满足力度要求的石子由胶带输送机返料送到反击式破碎机进行再次破碎,形成闭路多次循环。成品粒度可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组合、分级,为保护环境,可配置辅助的除尘设备。最终生产出符合公路、铁路、建筑等要求的砂石料规格。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环境保护、特高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基础设置力度加大,理想配砂石骨料将面临旺盛的需求。节能降耗,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号召,也是砂石骨料企业主的追求。从生产线配备的设备比较选择,对砂石骨料生产系统进行合理优化,才能保障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按照上海世邦的战略定位和长期的研发创新,世邦特别推出了"混凝土骨料优化系统"。作为提高砂石骨料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的关键,该系统主要用于生产具有良好粒型的混凝土粗骨料和具有良好级配的混凝土细骨料(人工砂)。
混凝土粗骨料出料粒径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设置,粒径范围包括5-10mm、5-16.5mm、5-25mm、10-20mm、20-40mm、16.5-31.5mm等等;细骨料(人工砂)出料粒径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置,经本优化系统产出的人工砂粒型圆滑,细度模数可以控制在2.5-3.0之间,石粉含量可以控制在1%-15%之间(具体优化程度因客户的需求和进料的大小、石料种类而异)。优化后的细骨料不仅有利于改善一般机制砂生产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如:混凝土经时损失大、和易性不好、强度不合格、裂缝等),而且有利于提高人工砂的价格,给客户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