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较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将迎来战略转型期,低成本等诸多优势将遭遇挑战。未来制造业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亟待提升产品创新
较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将迎来战略转型期,低成本等诸多优势将遭遇挑战。未来制造业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亟待提升产品创新及品牌建设等能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纲领的产业战略转型
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制造业总体上是基于低成本的战略发展起来的,“Made in China”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保持着庞大的贸易顺差。但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全球资源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断降低。较近中国政府提出计划要在2015年将中国工人的平均薪资提升80%以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领域竞争优势下降。
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中国制造”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特别在一些机械制造、电子通讯和风电设备等制造行业。但是在核心技术和上,中国仍处在被动的地位,中国凭借低成本领先的优势将在科学技术提升的竞争中面临挑战。
面对这种现状,上海世邦董事长谈到“差异化竞争”时表示,“追赶就意味着认同,认同别人的标准,永远是追随者。而现在国内这个行业还没有标杆型企业,我们不想做追赶者,我们要做引领者和标杆。非对称竞争决定了中国很多制造业和国外较卓越品牌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要制胜,就需要用新的商业模式异军突起,争取时间,积蓄力量,最终形成自己品牌优势。”
制造企业要创新 产业价值链也要创新
中国政府尽管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的目标和企业的执行之间存在鸿沟。中国的科技创新目前只集中在少数领域的少数公司,还未能在全社会形成体系。
目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度松散,在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上并没有形成合力,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业不仅要实现单个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同时也需要加强产业链的上下游组织与整合,即实现产业链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相互拉动,实现整体产业发展的目标。